今将我们对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 OSF)中毛细血管损伤的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以临床诊断为OSF患者的颊部病变组织标本为实验组;对照组取自无槟榔、烟、酒嗜好者的相应部位正常粘膜。标本取下后,一分为二,一份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用于光镜检查;另一份用2.5%戊二醛固定,用于电镜观察。
(2)由光镜观察确诊为OSF病变组织切片中,选择早、中、晚三期(Piudborg分期)各5例,加正常对照5例,共20例标本。将其中经戊二醛固定的标本作如下处理:1%锇酸后固定,梯度丙酮脱水,Epon 812包埋,修块,定位,用瑞典LKB超薄切片机切片,硝酸铅、醋酸铀双重染色,日本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
2.结果:
(1)OSF早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胞浆中有大量吞饮小泡(pinocytotic vessicle)。线粒体、内质网及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均无改变。管外基质水肿,有少量胶原纤维。
(2)OSF中期:内皮细胞胞浆中仍有为数众多的吞饮小泡,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完整无改变,血管周围水肿明显。在外围的基质中有较多的胶原纤维。
(3)OSF晚期:管腔被四周增生的纤维组织挤压,管腔狭窄、变形,有的呈星状。内皮细胞胞浆内空泡变性,仍有吞饮小泡。有的毛细血管管腔因挤压过甚,部分管腔破坏,管内及管外均有絮状物。管外基质水肿。
3.讨论:本研究主要发现,三期中均有为数众多的吞饮小泡。吞饮小泡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腔面的细胞膜内陷,形成只有一层细胞膜的小泡,进入细胞浆。少量的吞饮小泡可出现在多种细胞内,特别常出现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出现多,是细胞内活动力高的表现,它含有吞进的物质,除液体外,可有某些特殊物质,如蛋白质等。它从细胞的一端,通过细胞浆到达另一端,将吞进的物质放出细胞[1]。嚼槟榔嗜好者,槟榔成分长期不断地进入口腔粘膜上皮,再加以某些全身因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细胞活动力增高,可能由此产生大量的吞饮小泡,将血浆等输送至血管外,发生一系列病变如:基质的水肿及胶原纤维的堆积。
内皮细胞不仅是血管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分,还可以合成和分泌不同的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帮助形成细胞外环境。细胞的功能和应答反应也受着围绕它的ECM影响。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可导致病理变化。这些蛋白过多的产生,是纤维化的促使因素[2]。OSF晚期,毛细血管被四周增生的胶原纤维挤压,管腔狭窄、变形、破裂,血浆物质流出,内皮细胞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病变会进一步发展。
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