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牙V类洞干髓术疗效分析 |
来源: 时间:2007-04-23 15:01:52 |
[摘要] 目的 评价后牙V类洞干髓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患牙随机分为V类洞干髓组及常规牙合面洞治疗组。3—5年复查,观察干髓术的成功率和患牙抗折率。结果 V类洞组痊愈率、有效率分别为51.43%、25.71%;常规组分别为53.19%和23.4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V类洞组牙折率为5.91%,而常规组为19.1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V类洞干髓术可提高干髓治疗牙的抗折力。[关键词]干髓术;V类洞;抗折力 楔状缺损及牙颈部龋累及牙髓所致的牙髓病,常规采用牙合面开髓的方法完成干髓术,其结果常因冠部健康牙体组织遭受破坏,削弱行干髓术牙齿的抗折力,导致术后牙冠折裂。作者在制备V类洞时,于颈部扩展开髓进入髓腔完成干髓术「1」,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对此类修复与常规方法在疗效和冠折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4-1998年因楔状缺损或颈部深龋导致牙髓炎门诊病例共96例,120颗患牙,男46例,女50例。年龄34—62岁,其中上磨牙23例,下磨牙19例,上双尖牙40例,下双尖牙38例。患牙均为活髓,牙冠牙合面完整,摄X线片观察根尖周情况。 1.2 治疗方法 随机将120例患牙按3:2比例分为V类洞干髓组及常规牙合面洞治疗组。所有患牙均为2次完成治疗,即第1次局麻下开髓(V类洞干髓组颈部开髓,常规治疗组牙合面开髓),置FC棉球,丁香油黏固粉暂封1周,第2次去暂封,完成干髓术。 1.3 疗效标准 痊愈:无自觉症状,功能良好,牙冠无折断或微裂,X线片显示根尖周组织正常。有效:无自觉症状,尚能咀嚼,临床检查叩诊轻度不适,X线片显示牙周膜模糊、增宽、硬骨板不清。失败:患牙不能咀嚼,叩痛,X线片显示有根尖周组织病变,或因残髓炎、根尖周炎及牙折而拔除者。 2 结果 120颗患牙3颗失访,117颗患牙经3—5年观察,两组患牙的疗效情况见表1。从表中看出,两组的成功率接近(p>0.05)。说明V类洞干髓组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治疗组差异无显著性。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残髓炎、根尖周炎及牙折。为了解其对冠折的影响,按有无折裂重新统计,V类洞组牙折率5.71%(4/70)明显低于常规组19.5%(9/41),两组司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V类洞组与常规组干髓术疗效比较 讨论 3.1 干髓术疗效评价 本组资料表明,后牙牙髓炎干髓治疗后3—5年复查的成功率为77%左右,与陈莉莉等「2」干髓术后5年有效率77.78%相接近。20世纪30—40年代,根据病灶感染学说的观点,干髓牙作为感染源而受到质疑。干髓法使用的药物为砷和醛类,都具有毒性,干髓剂作为一种抗原,能引起根尖周组织的免疫反应等「3,4」。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摒弃此法。但干髓术操作简便,疗程较短,费用低廉,易被广大医患接受。在我国基层医院,干髓术仍作为一种治疗后牙牙髓病的手段。<3.2保存健康的牙体组织 干髓术最主要的失败原因是牙折,常规牙合面洞治疗组牙折达81.82%(9/11)。原因可能是中老年牙齿磨损严重,形成过陡的牙尖,牙合面开髓时冠部牙体硬组织遭受较多破坏,失活后牙体组织缺乏营养供应,质地变脆易于折断。部分患牙微小隐裂,干髓术后极易发生纵裂。许多学者指出,减少牙体磨除,最大限度地保留牙冠组织(尤其是牙合面)的完整性,是降低和避免牙髓治疗后牙冠折裂、提高抗折力的首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V类洞组干髓术能简化操作,保存健康牙体组织,提高干髓牙的抗折力。3.3; V类洞组干髓术的操作方法颈部开髓:首先要熟悉后牙髓腔轴壁的解剖,对牙根及根管系统有全面的了解。患牙往往颈部穿髓或与髓腔接近,牙钻自颈部缺损中央部进入髓室,并沿颊面中线适当移向近远中向髓壁,以去尽冠髓为度扩展,充分暴露各根管口。切忌向舌侧加压,防止过度扩展引起侧壁穿孔。探测根管口可以使用探针的三弯端。放置干髓剂:干髓剂软硬适中,紧贴各根管口,并尽量向根管口加压,防止填充侧向加压时,干髓剂移位。 失败病例的处理:V类洞组干髓术后出现残髓炎及根尖周炎的患牙,可牙合面开髓,拔尽根髓,充分引流,待炎症控制后,改作塑化或根管治疗。至于冠折者,根管通畅的牙根尽量保存,作根管治疗后为进一步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