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能正常萌出的埋伏牙及含牙囊肿中的含牙处理,目前临床上往往采取拔除或袋形手术方法保留病灶牙,而将病灶清除后,利用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颗粒将病灶牙再植,还未见报告,现将临床应用5例报告。
材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1994年7月至1996年10月在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广东江门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临床病人,共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3~23岁。其中中心型含牙囊肿2例,侧方型含牙囊肿1例,上前牙埋伏阻生1例,组合型牙瘤1例。 2.材料。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产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颗粒,带钩牙弓夹板,0.5mm钢丝。 3.手术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病灶区域的唇侧做底在龈颊沟的梯形切口,切口线应在正常骨基础上。 剥离粘骨膜,暴露病变区,清除病变拔出病灶牙。术中应保留位于埋伏牙或含牙颈部的一小圈牙囊或囊壁,约2mm左右,迅速将牙置于含庆大霉素0.9%的盐水中备用。组合型牙瘤的一例,则将畸形、变异的数个小牙消除,仅保留形态完好的一口牙。人工形成一纵向深度的牙槽窝。0.9%生理盐水冲洗骨创腔,将已拔出和处理后的病灶牙再按牙的正常位置植入,牙根周围的骨间隙用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植入,使其恢复牙槽嵴。首先缝合牙颈部,将残留的部分牙囊或囊壁缝合至粘骨膜切口处,形成正常龈袖口外形,然后再将余下伤口缝合。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再植牙。调牙 合,术后用抗生素3d,嘱病人1周、1月、3个月复诊。 4.观察指标(以3个月后复诊为准)。牙松动度、龈沟深度
结 果
一、X光牙片影像 术后3个月摄X光牙片,显示再植牙牙根与微粒间无透光区,微粒与骨创腔间亦无透光区,仅侧方型含牙囊肿1例术后3个月摄片示近中根处有一垂直形骨性牙周袋,垂直深度约有根长的1/4,术前、术后牙槽骨高度无明显改变。 二、临床检查结果 术后1个月复诊时,牙龈无红肿,不松动。术后3个月拆除牙弓夹板后检查结果见附表。
附表 术后3个月临床检查结果
病例 |
牙松动度 |
龈沟浓度(唇侧) |
埋伏牙 |
Ⅰ° |
2mm |
侧方型含牙囊肿 |
Ⅱ° |
3mm |
含牙囊肿(中心型) |
不松动 |
1.5mm |
组合型牙瘤 |
Ⅰ° |
3.5mm |
含牙囊肿(中心型) |
不松动 |
1.2mm |
讨 论
本文收集的5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病患,都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即有病变区的恒牙缺失。常规的手术方法,在清除病灶的同时拔除患牙,不仅造成了恒牙缺失,而且还降低了牙槽嵴的高度,给修复工作带来困难。而常规的袋形手术,因含牙有时是横位,远中倾斜、颊舌向倾斜者常不能正常萌发,或萌出时间延长,造成邻牙移位,而引起牙 合关系紊乱。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颗粒与骨质间可进行离子交换,羟基磷灰表面的负电荷可选择地使钙、磷离子在其表面沉积,形成新的羟磷灰石,从而刺激新骨的形成,在牙根与微粒之间,微粒与骨腔之间形成一种坚固的生物螯合[1,2]。利用这一实验已证明的原理,将致密多晶羟基磷灰石颗粒应用于病灶牙的再植,不仅保留了病灶中的重要恒牙,而且还恢复了牙槽嵴及邻牙牙 合关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术中保留牙颈部的部分牙囊或囊壁对牙根与外界的密封和龈沟的形态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组合型牙瘤病例中,因未留袖口样的囊壁,仅在牙颈部做粘骨膜的褥式缝合,因此,龈沟相对较正常深。从表中亦可看出中心型含牙囊肿术后效果特别好,这亦可能与有完整的“袖口”囊壁有关。至于保留在牙颈部的部分牙囊或囊壁,为什么能被新生的龈上皮代替,是否与牙囊上皮或囊壁上皮与龈上皮同属一个组织来源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