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口腔症状
来源:  时间:2007-04-16 11:23:1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以及骨组织的显微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高而易于骨折。前瞻性研究证据表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可能会增加患口腔骨质疏松的风险。
    不过,现在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骨质疏松症会造成牙周附着丧失,失牙以及剩余牙槽峭高度降低。因此,全身性骨质疏松症与口腔健康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个复杂问题,引起很多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极大兴趣。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使用骨密度(BMD)测量法诊断骨质疏松症。很多技术可以用于测量骨密度,其中包括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QCT)和放射吸收法(RA)。
    除了QCT以外,其它所有方法的辐射剂量都很低。在诊所的常规操作中,最常用于测量脊柱,股骨颈和前臂骨密度的方法是DXA,因为这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为快速,精确和准确。
口腔内骨的X线评估
   测量口内骨的骨质变化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SPA,DPA2,3,DXA4,5,QCT6,7,口内X线片8,9和曲面断层X线片9-15。最近发现,可调节孔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TACT)是一种精确的测量方法,可以代替QCT技术用于三维评估口内的骨骼变化16。
   现有的体内骨量测量方法比较昂贵,为一般人群进行测量成本太高。口腔曲面断层片在综合口腔诊所很常用。曲面断层片可以作为一种工具,用于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骨密度降低,骨转换增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高等情况11,13,14。牙医可以把存在骨密度降低情况的患者转诊给骨科专家进行骨密度测量。
   口内骨骼诊断工具的有效性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下颌骨BMD与其它受到影响的骨骼部位的骨密度密切相关,特别是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第二,用于测量骨骼BMD的口腔曲面断层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必须高13。
   有两种主要方法可以用于评估口腔X线片上的骨密度,或者采用线性测量法(形态分析),或者测量骨的光学密度,与参考灰度尺对比(光密度分析)12。
   形态分析限于测量各个位点的骨皮质厚度9-11和计算机面断层下颌指数(PMI)15。有些使用X线光密度分析法对下颌骨进行分析的研究,既使用口内X线片8,9又使用曲面断层片9,12。
   许多下颌骨皮质指数可以用于量化下颌骨骨量的确定是否存在骨在疏松症。最为确切的是颏指数(MI),是指颏孔下骨皮质下缘的宽度。
   两个下颌角的下颌骨皮质厚度(下颌角指数,GI)和更为靠前的前下颌角区域的骨皮质厚度(前下颌角指数,AI)也可以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状况15。PMI是指颏孔对应的下颌骨下缘皮质骨厚度与颏孔到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的比值。
   Klemetti等人11提出Klemetti指数,用于评估曲面断层片的下颌骨下缘皮质分级为:
C1,皮质的骨内膜边缘平滑,两端尖锐;
C2,骨内膜边缘出现半月形缺损并/或一端或者两端形成骨内膜皮质残骸;
C3,皮质层出现严重的皮质残骸,并且出现明显的小孔。
骨质疏松症及其口腔症状
   很多研究试图确定骨质疏松症与颅颌面口腔疾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发表的研究结果支持这些常见疾病之间确实存在联系。但是,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存在样本量相对较小,对潜在的混杂因素控制不足等问题,因此限制了我们对这些疾病之间关系的本质的理解。
   准确测量下颌骨的骨量可以预测全身骨量,测量下颌骨骨量最为合适的位点就是下颌体。大多数研究骨质疏松症与口腔X线片中显示的骨骼改变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很注重测量下颌骨骨量或者形态学。许多研究结果提示,下颌骨的BMD与腰椎,股骨颈和前臂骨质疏松的重要部位。
   研究下颌骨形态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关系的最常见研究方法包括测量下颌骨下缘的厚度和完整性。与之相比,较少用的研究参数包括骨小梁结构。尽管有些研究结果不支持骨质疏松症与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之间存在关系,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下颌骨下缘骨皮质厚度趋于减小,这提示下颌骨骨皮质厚度拓确定代谢性骨丧失方面可能是一个有用的参数,下颌角骨皮质厚度低于1mm是代谢性骨丧失的一个指标10。不过,其它一些研究没有能够证明骨质疏松症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下颌骨皮质厚度有任何显著差别11,29。

Devlin与Horner13利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分析来评价皮质指数(MI,GI,AI)在诊断骨密度降低方面的有效性。他们报告,只有MI有助于诊断低骨密度。这种差异可能与解剖结构的差异有关。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的颏孔下缘皮质厚度是真实的皮质厚度,而在下颌角测量的皮质可能会不太清晰,影响对骨质疏松的判断。
   骨质疏松症患者更倾向于表现出下颌骨上缘的侵蚀11以及骨小梁骨片数目和厚度的减小。区分骨质疏松症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的最敏感部位是上颌骨前方,因为这个部位骨小梁面积相对较大,骨皮质厚度相对较小。
   Klemetti等17报告,促进全身性骨丧失的习惯和疾病可能会影响到咀嚼系统的功能协调性,从而增大发生颞下颌关系紊乱的可能性。
   和骨质疏松症一样,牙周病也是一种潜伏性的疾病,直至发展到晚期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牙齿松动。牙周脓肿和失牙。骨丧失病史,年龄,吸烟。全身性疾病以及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是牙周病和骨质疏松症这两种疾病的常风风险因素。
   另外,从病理生理学角度来看,牙周病和骨质疏松症似乎都有遗传性,或者至少存在一些家族相关性。有些研究指出(但并非所有研究),骨质疏松与牙周病的发生和进展之间存在关联,但是并没确实的证据证实其中的因果关系,因为这些研究结果受到很多混杂因素的影响,如口腔卫生状况,社会经济学状况,年龄,绝经期,应用激素,吸烟以及人种等18。
  女性比男性更常患骨质疏松症。特别是绝经期的女性,特别容易患骨质疏松症。雌激素不足可能是绝经后女性骨量丧失的原因之一19。对男性而言,性腺机能减退也与骨质疏松症和骨折之间存在临床关联20。
   有些研究发现,在绝经后女性18,21-23和男性23,25,BMD低与下颌骨密度降低,下颌角点骨皮质变薄,牙周附着丧失和失牙之间存在关联。然而,其它一些研究并未发现绝经后女性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关联24,25。
 
-- 友情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