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颌面间隙感染脓肿的保守治疗体会
来源:  时间:2007-04-19 14:55:13
颌面部间隙感染形成脓肿的手术治疗,临床上多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针对部分儿童病情及术后面部疤痕的顾虑,作者根据国内外资料用穿刺抽脓及抗生素液冲洗并将其注入脓腔的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颌面间隙感染患者65例,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各间隙感染病例数:本组65例患者均为儿童的颌面间隙化脓性感染脓肿形成,其中颊间隙感染25例,颌下间隙感染31例,颏下间隙感染9例。
  性别与年龄:男,27例,女,38例,其中腺源性感染较多,38例,占78%;牙源性感染,27例,占32%。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7岁,平均为9岁。化验室检查:血象范围,11.5×109/L~14.6×109/L,平均为11.7×109/L,腋下体温范围为36.9℃~38.8℃,平均为37.6℃,病程多为7d至14d,平均为8d。

治疗方法

  1.全身应用抗生素:为控制炎症的扩散,使炎症范围局限或消失,一般给以足量有效抗生素,通常首选氨苄青霉素。
  2.穿刺抽脓,配制的抗生素液冲洗脓腔及注入脓腔内保留。
  首先在脓肿波动最明显处常规消毒后用0.5%的普鲁卡因1.5ml~3ml局部浸润麻醉,用8#穿刺针头刺入脓腔中,有落空感,回抽通畅,则加抽脓液,至无脓液抽出为止,可适当改变针头方向回抽,直至无脓性液体为止。
  用生理盐水冲洗抽吸后,再用配制好的每毫升含青霉素5万单位(青霉素过敏者,用庆大霉素)的抗生素并配以甲硝唑溶液注入脓腔中,视脓腔大小适量注入,一般在3.2ml左右,然后回抽(可反复注入),回抽2~3次,视抽出液无脓较清亮为止,最后注入上述抗生素液适量留在腔隙内。
  一般间隙24h一次,3~4次后即可治愈,有4例经过保守治疗3次,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改为切排引流术。
  3.原发病因处理:本组病例中,以腺源性感染的病因为多见,一般给以抗感染、雾化,并结合耳鼻喉科方面的处理。牙源性病因所致,则以根管治疗针对性处理,或病灶牙的拔除。

结 果

  本组65例儿童患者中,61例儿童颌面间隙感染形成的脓腔经过3~4d的保守治疗及抗感染等处理,全身及局部的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血象中的白细胞计数恢复到正常范围,体温恢复正常,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疼消退,且浅表皮肤转为暗红色,脓腔消失,4例经过两天的保守治疗,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血象仍较高,脓液仍较多,改为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治愈。本组病例95%以上治疗效果良好。

讨论及体会

  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形成,一般临床以切开引流术,但保守治疗对部分患者疗效良好,并具有以下优点:①颌面部间隙感染脓肿形成保守治疗组织损伤小,可避免颌面部重要结构的损伤,例如神经、血管,亦可减轻儿童患者的紧张心理,可得到患者主动配合。②对儿童患者运用穿刺抽脓,抗生素液冲洗及注入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其操作简单、安全、效果良好,亦能满足某些患者家长对颌面部治疗不留手术疤痕而保持美观的要求。③本组病例一般选择范围局限,脓肿位置表浅,穿刺能够准确到位,回抽脓液彻底、干净,从而能较好保证临床疗效,尽量避免病程延误。对于全身症状重,范围较大,脓肿较深的,效果不确定,则尽快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本组病例中4例改为切开引流术而愈。④在局部保守治疗的同时行全身抗生素的应用及对病因的针对性处理亦是同步及十分必需的,它可使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缩短病程,确保保守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
 
-- 友情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