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背阔肌肌皮瓣多以带蒂方式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但有一定缺点。本文论述了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 我科自1981年以来,所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均以胸背血管为蒂,切取肌皮瓣后,创面均直接拉拢缝合,未行植皮。不能直接拉拢关闭者,创面减张缝合后,覆以碘仿纱条,任其二期愈合。结果 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45例,成功41例,成功率为91.1%。结论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提供的软组织量充足,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某些大型缺损的修复。也可一分为二,修复面部贯通缺损。其缺点是术中需变换病人体位,不利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背阔肌肌皮瓣由Tansini于1968年首次用于胸壁重建。1978年,Quillen首次将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用于头颈部缺损修复。该瓣提供的软组织数量较多,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具有一定价值。同其它带蒂瓣一样,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的最大缺点是远端血供不足,血管蒂位置局限,限制了组织瓣的转移范围。正因如此,近年来,游离背阔肌肌皮瓣的应用日渐增多。我科自1981年5月至1997年8月,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类缺损45例,成功41例,成功率91.1%,本文就应用解剖、制作技术、用途和优缺点等问题进行讨论。 1 应用解剖 背阔肌的体表标志为肩胛尖,下6胸椎和髂嵴。从最下位胸椎至髂嵴中点划一斜线,即背阔肌在胸腰筋膜上的附着端。背阔肌及大圆肌前缘突出,构成腋后襞。肌前缘继续向后下行走,止于髂嵴中点。 背阔肌在大圆肌附丽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和结节间沟。肌肉为三角形,起源于外斜肌筋膜、髂嵴、胸腰筋膜和下6个胸椎。肌肉中份附着于前锯肌和下位4肋,上方附着于大圆肌前缘,并绕其旋转180°,附着于肱骨前面(图1)。
图1 背阔肌的应用解剖
背阔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血管,其次为棘旁后穿支,两者在肌层内互相广泛交通。胸背动脉及旋肩胛动脉为肩胛下动脉的两个终支,于肩胛肌下缘平面1.5~2.0cm处分出。胸背动脉直径通常为2.5mm左右,如结扎旋肩胛血管,可将血管蒂向后解剖至肩胛下动脉。肩胛下动脉的直径约为3~4mm,胸背静脉的直径为2.5~4mm,肩胛下静脉的直径约为3.5~4.5mm,旋肩胛和胸背血管偶尔单独发自肩胛下血管,如欲制作巨形瓣,需将两条血管单独吻合,血管蒂入肌点约离腋尖6~12cm,相当于肩胛下动脉的起点部位。胸背血管在背阔肌外缘内侧2.5cm处进入肌内,然后分为内、外两支。在15%的病例,胸背血管不分为两支。如欲将组织瓣分为两个,在分开前,应直视或用Doppler检查血管的分支情况,血管蒂在入肌前,一般有数个大分支布于前锯肌,其中的一、二支口径粗大[1]。 胸背神经约在肩胛下动脉内侧3cm处发自臂丛后根,与胸背血管并行,进入背阔肌内,然后分为内外两支,与相应血管伴行,构成血管神经束。背阔肌的感觉支配来自背部皮支[2,3]。 2 制作技术[4] 病人取侧卧位,供区朝上,两侧上肢固定于支架上。皮瓣切取完毕后,再根据受区部位适当调整病人体位。按上述解剖标志,在背阔肌中1/3设计皮岛,其方向和大小视缺损情况而定。切取14cm的皮肤后,经潜行分离周围皮肤,创面多能拉拢缝合。如仅取肌瓣,可在背阔肌前缘后方数厘米处作垂直切口,自腋中点至髂嵴中点连线,为背阔肌前缘的体表投影(图2)。
图2 游离背阔肌肌皮瓣的设计
切开皮肤后,解剖分离至背阔肌后面,按切取肌肉的多少,向后下分离;将皮肤由肌肉上翻起,如需血管化筋膜,可同时切取胸腰筋膜。在后、下方切断肌肉或筋膜,进入肌肉深面,从胸壁深筋膜、外斜肌筋膜和前锯肌上将瓣掀起,切断背阔肌在髂嵴、胸椎和肋骨上的附丽。在肩胛尖水平,背阔肌和斜方肌纤维之间互相交错,需行锐性分离,在后下方需结扎多条胸腰穿支,在前、上方,平行背阔肌上部作一延伸切口,在此切口前方翻起皮下组织瓣,从前锯肌上翻起脂肪组织,结扎前锯肌血管分支和多条穿支。将背阔肌牵起后,触摸胸背血管有无博动,血管蒂恰位于构成腋后襞的肌上份深面。胸背神经与血管蒂紧密相连。分离出血管蒂后,切断肌肉肱骨上的纤细附丽,然后在腋部向近中继续游离血管蒂。必要时,可在近臂丛处切取一段胸背神经。如需较长的血管蒂,可结扎、切断旋肩胛血管,在肩胛下血管起始处截取血管蒂,待受区准备完善后,应用标准技术进行显微血管吻合。
3 讨论 3.1 病例选择 背阔肌肌皮瓣提供的肌肉和软组织数量充足,适用于口腔颌面部某些大型缺损的修复。肌肉中份的皮岛有许多肌皮穿支供应,血供丰富。除主要用于颅底大型缺损修复外[5],游离背阔肌肌皮瓣还被用于全舌再造(吻合运动神经)(图3,4),永久性面瘫矫正和上颌骨重建。胸背血管系肩胛下系统的分支,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可设计制作“巨形瓣(mega-flap)”,包括肩胛骨皮瓣(旋肩胛血管)、背阔肌瓣和前锯肌瓣,用以修复颅面复杂缺损。背阔肌瓣本身可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独立的肌皮瓣,修复面部贯通缺损[6]。
图3 用于全舌再造时的手术设计皮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图4 全舌再造时,前份形成舌体,中份与附于颅底的肌肉相连(咽缩肌、翼内肌或咬肌)
尽管具有上述优点,由于背阔肌位居背部,不便于两组人员同时操作,术中需更换病人体位,因此其应用仍受一定限制。但在有腹部手术史,肥胖或腹直肌分离的病人,当腹直肌肌皮瓣不能利用时,背阔肌肌皮瓣即成为一理想的选择。另外,由于有单一运动神经可供吻接,使术后运动恢复具有一定希望。还可吻合感觉神经,恢复感觉功能[7]。 3.2 供区并发症 背阔肌肌皮瓣的并发症率较低,但若操作不慎,可损伤胸长神经,致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钾。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上臂内侧)和臂丛损伤也已见报道。在翻瓣时,应避免将上肢过度抬高和伸展[8]。 供区并发症主要与切取肌肉有关,可出现肩的运动范围变小,上肢力量减弱,但大多数病人能接受该项手术[9]。如不能消灭创面,可用中厚皮片游离移植覆盖创面。由于供区肌肉被部分切除,遗留深部组织凹陷或形成死腔,可设计应用附近组织转移充填,然后严密缝合或植皮。 3.3 优缺点[10] 背阔肌肌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材料。既可带蒂移植,也可进行显微外科移植,既能作成肌瓣,又能提供薄层组织,还能与肩胛瓣以同一血管蒂进行转移。吻合胸背神经后有望恢复肌肉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肌萎缩,使其在修复某些组织缺损,矫正面瘫方面独具优势。吻合感觉神经的方法虽有报道,但效果尚不确切。背阔肌肌皮瓣的主要不足是术中需将病人体位更换为侧卧位,无法使两组人员同时操作,其体积较大,亦不太适于咽、腭组织缺损的修复。由于肌皮瓣较厚,供区显臃肿,需在术后作二期修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