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简史
来源:  时间:2007-04-16 15:32:49
口腔颌面外科(oral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涎腺以及颈部某些相关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我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关于命名
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说是在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著,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
以至于至今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
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州,原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卫国战争,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我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和名称。1956年,卫生部颁布了口腔医学教育大纲,并将“口腔外科学”改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给以正式肯定。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编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名称。美国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学》则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才分别更名为《口腔领面外科学》的。目前,“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不但广泛地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且其学会或学术组织也沿用这一命名。
(二)发展概况
和医学发展一样,古老的口腔医学也常常是与宗教、神和权贵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的半浮雕中即有巨人为人们拔牙的描绘;至今在某些国外牙科学校里,还可见到牙痛之神,古代人拔牙及拔错牙后受到惩罚的画像。
公元前4世纪,在古希腊著名医学家Hippocartes的著作中,即有关于颌骨骨折、脱位的处理和拔牙手术的记载。以后波斯人Rages(公元850~923)曾以砒酸为局部用药以辅助拔牙。
11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外科学家Abulcasis(1050一1122)对口腔外科学的贡献最大;在他的著作中描述和设计了整套的牙科手术器械,并提倡以硫酸铜粉末行创口止血。据说他还曾涉足唇裂手术。在以后的多年中,Amatus Lusitanus(1554),J.F.Dieffenbach(1794~1847),以及TNman W.Broghy(1848~1928)等外科医师均对唇腭裂修复术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

这里还应当记述的是牙科医师在口腔外科麻醉方面的贡献。美国人Horac Wells(1815~1848)是最先使用笑气麻醉行拔牙手术(1844)者;继之,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1819~1868)则首先采用乙醚吸入行全身麻醉,成功地施行了1例据称为是涉及下颌下腺的手术(1846)。至今,施行那一手术的建筑物仍被完好地保存在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MGH)内以作纪念;在俱乐部内也还有图画,显示出当时手术的场景。这些历史事实也从另一侧面,充分说明了牙科与外科的密切关系。
复习我国的医学史,可以发现,我国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对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也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西晋支书(265~316)就有过唇裂修复术的详细记载,不但病人有名有姓,而且较详尽地描述了手术过程以及术后护理。这是被公认的世界第l例唇裂手术。美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Millard将其收入他的专著《C1eft Craft》一书中,并加以旁注。唐朝孙思逛所著《备急干金要方》(公元652)中有急性颞下颌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详细介绍,这种手法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是一种十分科学的符合现代解剖生理学要求的手法技巧。再如应用针灸疗法止痛及治疗Bell面瘫等也已有4000年以上历史,目前也被世界上一些国家所采用。
事物的发展总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波浪式前进的。牙医学孕育诞生了口腔外科学;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与口腔外科学结合,则形成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则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密不可分,诸如整形外科学、头颈外科学、显微外科学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其他的分支内容,衍化出颌面整形外科学、颅颌面外科学、颌面创伤外科学、颞下颌关节外科学等。这些边缘学科的出现,又反过来更促进着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在1949年以前,由于我国没有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设置,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的疾病分散在牙科、普外科以及耳鼻咽喉科中。1951年原华西协合大学首先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以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相继于1953、1955年也都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到目前为止,全国30多所口腔医学院系,多所独立的省市口腔医院,大多也都有了自己独立的科室和病房以治疗口腔颌面外科病员。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直到1981年我国才开始在浙江杭州独立地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交流会议。1986年,在中华医学会口腔学会之下,正式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组;并相继于1986、1990、1994年在上海、西安、武汉、召开了第二、三、四次全国性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交流会。自此,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队伍不但已经形成,而且还在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不但在国内接待了不少国外同行,主办过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会议,也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有关的学术会议,作报告、讲学,以介绍中国的经验。我们还培养了数百名口腔颌面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不少的年轻医师在国外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他们都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中坚力量和后继力量。
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不但活跃在有关口腔医学的各种学术会议上,也活跃在相关学科,诸如整形外科、头颈外科、美容外科以及其他有关基础学科的学术会议上。我国人口众多,病例数不少,客观上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所有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进一步发展。

口腔颌面外科大事记(1840-)

1840年 Baltimore牙外科学院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所牙科学校。
1844年 Horace Wells发现NO可用作全身麻醉剂。
1846年 William T.G. Morton发明乙醚麻醉。
1849年 Simon P. Hullihen施行首例正颌外科手术。 .
1863年 Thomas B. Gunning和J. B. Bean在内战期间,应用夹板治疗颌骨骨折。
1869年 James E. Garretson,Philadelphia牙科学校校长命名“口腔外科”专业。

1881年 Thomas L. Gilmer提出采用颌间结扎治疗下颌骨骨折。
1885年 Baltimore的William Halstead注射可卡因行神经阻滞麻醉。
1903年 C. Edmund Kells提出用牙钻劈开阻生智齿。
1906年 Crile 首开颈淋巴清扫术。
1907年 V. P. Blair提出下颌截骨术的适应证和技术。
1908年 J.A. Heidbrink发明全身麻醉机。
1917年 Varaztad Kazanjian和William W. James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治疗面部骨折。
1927年 局部麻醉课程首次开设。
1935年 John Lundy在Mayo诊所采用硫喷妥钠麻醉。
1946年 Niels Jorgensen在Loma Linda大学发明静脉镇静技术。
1948年 Kurt H. Thoma首部“口腔外科学”专著问世。
1950年 治疗骨折的头架问世。
1950年 FIOLLE J实施颈总动脉切除术。
1953年 Adrian Hubbell和Harold Krogh开设静脉麻醉课程。
1954年 Arthur E. Smith发明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夹板系统。
1960年 Robert M. Hall发明涡轮手机。
1960年 Malan E实施颈总动脉切除-重建术。
1963年 Ketcham AS等实施颅颌面联合根治术。
1964年 Philip J. Boyne发明引导骨再生技术,用于口腔颌面外科。
1965年 瑞典P.I. Bränemark发明骨结合钛种植体。
1968年 Irwin Small发明Staple种植体。
1970年 William H. Bell对上颌骨截骨术后的重血管化和骨愈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1975年 日本Ohnishi发明诊断性颞下颌关节镜。
1978年 坚强内固定技术(rigid fixation)问世。
1986年 Sanders报道治疗性颞下颌关节镜。
1992年 McCarthy将牵引成骨术用于口腔颌面外科。
1996年 Lee CH等将内镜手术引入口腔颌面创伤外科。
1996年 Alex JC等首次将哨位淋巴结活检术(SLN)应用于头颈部肿瘤,包括cN0口腔鳞癌的诊治研究。

牵引成骨术发展年表
1905年 Codivilla
1950s Illizarov
1972年 Rosenthal
1973年 Snyder
1992年 McCarthy
1996年 Wangerin
近10年来,除了医疗设备、材料的不断更新外,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几无重大进展。危及患者生命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无实质性改变,但接受化疗加放疗的患者比例升高,由早期的5.5%上升到近期的6.3%。手术是唇(85.2%)、甲状腺(54.8%)、眼及附属器(50.6%)及口腔(46.2%)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放疗是鼻咽(37.5%)、喉(33.0%)、口咽(27.3%)癌最常用的方法。大唾液腺(42.4%)、下咽(29.9%)癌以手术加放疗应用最多。23.5%的鼻咽癌、13.2%的下咽癌和11.4%的口咽癌接受化疗联合放疗,只有3.5%的喉癌患者接受放疗联合化疗。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1985~1989年间所登记病例的5年生存专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rate)为64.0%。按解剖部位分析,唇癌患者的生存率最高(91.1%),下咽癌最低(31.4%)。按病理类型分析,腺癌和疣状癌的5年生存率最高,分别为87.6%和78.6%,癌(未细分)和鳞癌的生存率最低,分别为47.4%和56.9%。
在肿瘤和其他疾病的研究方面,希冀于医学基础科学的突破,带来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的革命性变化。

 
-- 友情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