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唇腭裂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在矫治唇腭裂畸形的同时也必须注意个性不良的防治。针对情况进行序列治疗,引导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唇腭裂患者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表现及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唇腭裂;心理;序列治疗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涉及多个系统及多种功能,包括外观畸形、颌面部发育畸形、牙颌系统畸形及语音功能障碍、听力障碍,需
要实行多学科参与的综合序列治疗,整个治疗周期长达十几年。唇腭裂畸形的危害并不限于其自身的组织移位与缺损,而是这种畸形及修复效果最终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使其有可能渐渐脱离正常人群身心发育的轨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这些心理障碍应引起医生、心理工作者、家长及整个社会的重视,针对情况进行序列治疗,引导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将在序列治疗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唇腭裂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牵涉的因素也较多。国外已经实施了跨国界的为期数年的、旨在全面提高唇腭裂患者生活质量的联合行动[1]。 1 唇腭裂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主要是身体特征、多基因或多因素遗传和智商,唇腭裂患者的智力水平总体来说在正常范围内[2]。 1.2 环境因素 1.2.1 家庭方面 家庭结构(联合型家庭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最低、核心型家庭次之、单亲型家庭最高),父母对儿童关注、母-婴关系是影响婴幼儿情绪、社会性行为以及性格特征发展的重要因素[3]。父母潜在或明显的消极态度,会造成患儿的心理缺陷,如损害患儿的自尊、使患儿自我评定差、易产生消极人生观等[4]。 1.2.2 学校方面 教师因素、周围同伴因素[5]。唇腭裂患者进入学校后,常受到同学的歧视及部分老师的不公正对待,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看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有这种自我意识的患者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1.3 社会和文化因素 唇腭裂患者由于受面容及语音的影响。在学业、婚姻、择业、社交及家庭生活等方面会遭受挫折,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6]。患者除遭受身体缺陷的不幸外,承受的最大痛苦来自于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压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遭到不良的精神心理刺激[7]。 1.4 医源性因素 婴幼儿时期首次接受全麻手术带来的痛苦和刺激可直接造成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术后未能达到其期望效果则表现为情绪低落。Sachs等[8]指出,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20年中,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起着关键的作用,患者基本的咀嚼、呼吸和交流功能以及患者的自尊、形象均与口腔颌面外科密切相关。 2 唇腭裂患者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唇腭裂患者心理问题有着不同的关联因素,年龄小的与语言有关,年龄大的更倾向行为退缩[9]。2岁之前,患儿只有认定自我,在心理上还不会造成可见的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逐渐具备自尊和比较的能力,加之与社会环境交流面的扩大他们会在比较中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我”、“不如他人的我”,人格的发育不断被歪曲,语言的交流不断受到阻碍,心理问题开始产生,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
2.1 学龄前期表现 2.1.1 选择性缄默症 主要表现为交流行为的明显选择性,在社交场合拒绝言语交流或与人交往,在家可与家人正常交流,Bemstein等[10]研究表明,这些儿童有较高的社交恐怖。畸形形成的长期心理压力使唇腭裂患者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在公共场合为了不让他人发现其生理缺陷,怕被别人嘲笑,尽最压抑自己,避免言谈,表现出较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他们往往少言寡语,与世无争,少数患者变得十分害羞,有的甚至在与同类患者的交往中也觉得困难。 2.1.2 儿童孤独症 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的有限行为、兴趣和活动及感觉和动作障碍[11]。他们沉默寡言,变得孤僻、胆小和社会退缩。 2.2 学龄期表现 随着年龄增长,心理、行为障碍主要集中在情绪障碍。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对自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评价,但主要来自他人(同伴、老师和家长)对他的评价,还缺乏独立自我评价能力。唇腭裂患者有先天性面部畸形、手术后畸形、疤痕都会严重影响容貌。由于畸形往往形成腭性语音,甚至中耳炎症,导致听力障碍。这些使患者在语言学习、口头交流、理解和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全面下降,以至于学习成绩差。此外,反复在医院治疗也使孩子经常缺课,这些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被大众接受,还会受到他人的非议、嘲讽,甚至排斥和欺负。Broder等[12]报道,唇腭裂患者比正常儿童有更多的学习困难。 2.2.1 情感性障碍 儿童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和儿童躁狂症等[13]。自尊和自我形象取决于社会反馈,父母和亲戚等人的焦虑在早期便可诱发出先天畸形孩子的不安全感、生气以及最终会引起压抑。唇腭裂患者因面部畸形需要接受多次手术治疗,以及从外界获得的消极信息,这些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惧及紧张。 2.2.2 情绪性障碍 有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14]。他们过度担心自己的能力,过分需要安慰,不愿与依恋对象分离,害怕学校的某些方面,如老师、班级、伙伴、活动等。 2.3 青春期表现 进入青春期之后,随着自我概念的完善,唇腭裂患者意识到自我缺陷,会拒绝承认,接受本身,这种对自主权既渴望又害怕的矛盾心理使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和焦虑。长期的交往不良使患者形成自卑、忧郁的心理,对于集体活动、同伴交往,会自动地逐渐地采取有意识的退缩,甚至是敌对性的。他们的社会心理顺应性较差,社会能力低,认知延迟[15]。内向型患者羞怯、躯体化和抑郁,表现为孤独、焦虑、自尊心不强,对社会适应能力差,常将自身置于被动状态,对手术效果期望值过高。幻想经外科手术治疗后,他们能够与正常人一样,五官端正、语音清晰,而事实上,这类患者经手术修复后多继发不同的颅颌面畸形,语音恢复也难以满意。外向型患者有一定的逆反心理,不服从、好斗和冲动,表现为怀疑手术效果,排斥术前准备,对医患交流持不信任态度等。 2.4 性别差异的表现 一般来说,女孩对容貌的要求比男孩更高。Bjornsson等[16]对唇腭裂患者调查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在意别人对她们外貌的评价。即使手术再成功,面部也有一定的缺陷,将影响与别人交往,她们自认为不受欢迎。男性患者除了表现明显的忧郁,还有自伤倾向[17]。 3 唇腭裂患者心理问题的治疗
唇腭裂患者不仅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而且要根据他们的心理、行为特征做相应的心理治疗,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环境与自我控制能力,力求达到在生理、心理上的完美状态。对唇腭裂患者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以优育为手段,为唇腭裂患者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必要的物质和情感的需要,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的社会行为、高尚的思想道德以及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而且早期发现唇腭裂群体中有精神和行为障碍者,早期干预。很多研究表明对父母及其家庭早期咨询服务和良好的社会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18,19]。 3.1 治疗的意义 帮助唇腭裂患者及家长正确认识和评价唇腭裂的序列治疗,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及时发现和矫正行为问题,增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让患者体会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怀,在对自己的生理缺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后,有主动适应社会的欲望,减小外貌负性知觉对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自尊心[20]。 3.2 治疗原则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素;及时调整、灵活运用治疗方式和方案;尊重客观事实;争取父母最大限度地支持;强调工作的保密性和科学性;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注重情感治疗。 3.3 治疗方法 包括分析性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21]。 3.3.1 分析性心理治疗 特点是探讨儿童心理结构,分析情绪上的创伤或症结,发觉与认识心理困扰有关的根源,适用于有心因性的情绪障碍患儿。常用有“玩具游戏”、“编讲故事”、“叙说三样希望”等。 3.3.2 行为治疗 特点是通过适当选择且即时供给正性或负性的反应,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方向改变。常用有系统脱敏法、冲击疗法与暴露疗法、正性强化法、消退法、示范法等。 3.3.3 认知治疗 特点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患者对自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矫正不良认知,改善心理问题。适用于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情绪激怒等。 3.3.4 家庭治疗 适用于4岁以下患儿,治疗方式主要通过辅导父母关心患儿。 3.3.5 集体心理治疗 一般选择病情不太重、病情相似、不会因怪异行为而影响集体会谈的患者参加。每个治疗小组5~7人为宜,最多不超过8人。 3.3.6 心理咨询 是以心理发展方面的咨询为主,在心理方面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 Nelso P.European commission biomed project:standards of care for children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1996-1999).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7,35:292. 2 刘秦仲,陈锦文.169例唇腭裂患者智商调查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332. 3 Sank JR,Berb NW,Cooper ME,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clefts.Cleft Palate Craniofac J,2003,40:165-171. 4 Dytrych Z,Ty1 J,Schuller V,et 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defects.Cas Lek Cesk,1990,129(22):678-682. 5 Berk NW,Cooper ME,Liu YE,et al.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ral-facial clefts.Cleft Palate Cranionfac J,2001,38:126-133.
6 Endridga MC,Kapp Simon KA.Psychological issues in craniofacial care:state of the art.Cleft Palate Craniofac J,1999,36(1):3. 7 黄小枫.唇腭裂患者心理,社会行为的研究.医学与哲学,1998,4:39. 8 Sachs SA,Schwart MH,Drew SJ.The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ons role in the care of patient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deformities.N Y State Dent J,1998,64(7):24. 9 Richman L.Facial and speech relationships to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clefts across three age levels.Cleft Palate J,1997,34:390-395. 10 Bernstein GA,Borchardt CM,Perwien AR.Anxj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Am Aco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9)1110-1119. 11 Masi G,Cosenza A,Mucci M,et al.A 3-year naturalistic study of 53 prechool children with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treated with nisperidone.J Clin Psychiatry,2003,64:1039-1047. 12 Broder H,Richman L,Matheson P.Learning disability,school achievement and grade retention among children with cleft:a two-center study.Cleft Palate J,1998,35:127-131. 13 Dilsaver SC,Henderson Fuller S,Akiskarl HS.Occult mood disorders in 104 consecutively presenting children referred for the treatmental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a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linic.J Clin Psychiatry,2003,64:1170-1176. 14 Gillberg C,Kadesjo B.Why Bother about clumsiness?The implications of having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Neural Plast,2003,10:59-68. 15 Broder HL.Psychological research of children with craniofacial anomalies.review,critique,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Cleft Palate Craniofac,1997,34:402. 16 Bjornsson A,Agustsdottir S.A psychosocial study of Icelandic individuals with cleft lip or cleft lip and palate.Cleft Palate J,1987,24(2):152-157. 17 潘令仪,王祖承.唇腭裂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381-383. 18 Dolger Hafner M,Bartsh A,Trimbach G,et al.Parental reactions following the birth of a cleftchild.J Orofac Orthop,1997,58(2):124. 19 Schwaab V.Result of parents counseling within the framewwork of psychosocial care for families with cleft children.Dtsch Zahn Mund Kiefer Gesichtschir,1991,15(2):153-155. 20 胡图强,陈浩,金文晶.青少年唇腭裂患者的术前、术后心理指导.中华医学丛刊,2004,4(9):25-26. 21 James WK.Treatment of psychologlically troubled people In:James WK.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3rd ed.Belmont:Wadsworth,1993,629-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