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 忘记密码 /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分型与治疗
来源:  时间:2007-03-23

3.自身免疫现象 有人以家兔的口腔粘膜匀浆作为抗原,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免疫注射于家兔皮下,经4-5个月,观察到与RAU相似的溃疡出现,其组织病理也相似。在免疫注射后不同时间测定抗体效价,结果在溃疡逐渐增多时,抗体效价明显升高,表明抗体效价与溃疡程度一致,对照组均无溃疡。提示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自身免疫有关。

总之,RAU病人存在全身或局部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使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非免疫细胞之间协调失控,发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溃疡形成。

(四)遗传因素
早在20世纪初,有学者对RAU家族发病情况进行了报道,以后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父母双方均有RAU史,子女患病率达80%-90%;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则子女患病率为30%-60%;如双亲均无溃疡史,则子女患病率只有23%。因而从遗传学角度揭示了子女患病与其父母患病间的关系。另外,通过检测RAU病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结果显示,RAU病人HLA—A2、B5、Bi2、AVy0频率增高,提示RAU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五)内分泌变化
女性RAU病人其发病与女性激素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往往在月经前发病,而妊娠期及哺乳期病情好转。故认为黄体激素的变化为本病发生的又一主要原因之一。对女性RAU病人给予黄体酮制剂后症状好转或消失。

(六)精神神经因素
RAU病人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不佳等情况下往往发病。有学者发现RAU病人《A型行为类型问卷》得分高于正常人,认为RAU发病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即与工作环境变化、体力和脑力负荷加重有关,提出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预防RAU发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
有学者发现RAU病人外周血SOD酶活性下降,即使在溃疡缓解期也低于正常人。SOD酶活性下降,造成氧自由基在体内蓄积,损伤细胞膜,对蛋白质和酶亦起破坏作用,氨基酸也被破坏,故造成局部组织破坏,溃疡发生。

(八)微循环障碍
许多学者对RAU病人甲皱、唇、舌尖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显示:毛细血管丛数减少,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静脉管径扩张,表明RAU存在微循环障碍。

(九)其他
有人发现RAU病人血浆锌、铁水平或叶酸、维生素B12低于正常。这些均可导致上皮组织抵抗力下降,诱发RAU。另外,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践发现约有10%的病人有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总之,RAU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不同个体、不同发病阶段或不同类型中偏重不同,仍有待深入研究探讨。

三、临床分型及表现
目前尚未统一,现多采用Lehner(1968年)分型方法,即将RAU分为以下三型:
1.轻微溃疡 此型溃疡约占RAU发病率的80%以上,其特点为:
(1)主要发生于口腔粘膜非角化部分。
(2)溃疡呈圆型或椭圆形,直径5-6mm,边缘清楚,呈浅蝶状,周围绕以红晕,伴有疼痛(3)数目较少,一般1-5个不等,散在分布。
(4)病程7—14天,愈后不留瘢痕。

2.口炎型溃疡 亦称疱疹样溃疡,其特点为:
(1)溃疡数目较多,为十几个至几十个不等,多达100余个,
位,呈口炎形式,溃疡比较表浅,直径2-3mm。
(2)周围粘膜充血、水肿较明显。散在分布于口腔粘膜任何部
(3)症状较轻型溃疡明显,可伴有不同程度全身反应,如淋巴结肿大、低热、头痛。

-- 友情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