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发展综合概况
来源:  时间:2007-03
一、护理领域不断扩大

近二十多年国内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医学界众多学子能有机会奔赴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促进人类健康的医学科学。西方医学界活跃的科研思维,学府中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为他们的飞速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他们不计得失为导师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得到了同行的承认。其中不少人拒绝了西方优厚的物质享受,也得到了同行的承认。毅然学成回国,他们群策群力互相支援,在这一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无论是基础医学理论还是临床医学实践者取得了辉煌的进展。

医学发展推动了护理学的进展,各省市有关部门相继委派大量护理工作者赴先进国家研修学习,通过国内外护理界的广泛交流,许多先进的护理哲理和护理模式被国内护士接受和引用。护理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群逐年增多,人们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在卫生保健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对护理的依赖日益明显。护理工作已从治病扩展到防病保健,护士也开始走出医院迈向社会,逐步渗入到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康复保健、家庭护理及社区护理等领域。使护理事业日臻完善。

(一)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50年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76年她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

“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此前,许多学者对Hospice和HospiceCare的翻译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其内涵和外延。Hospice曾被译为“济病院”或“死亡医院”。HospiceCare则被译为“安息护理”或“终末护理”等。香港的学者称之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

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黄博士先后资助人民币10万元,天津医学院也拿出相应的经费,天津护理学会理事长王桂英个人资助1000元,护理专家甘兰君任该机构的副主任(1991年5月改任顾问),共同开展临终关怀研究工作。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由于是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新闻媒介颇感兴趣,通过各报刊宣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宁夏、成都、浙江、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着手筹建临终关怀病房。1990年10月,该病房开始收治病人。各大报予以报道,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投资10多万元摄制题为《临终关怀》的科教影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迄今数百名临终病人在这里尊严舒适、安详地抵达人生终点。该病房成立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参观学习者上千名,及来自美、英、日、受尔兰、加拿大、澳大利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至今,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九年的历程,但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理论引进了研究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3月,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召开了“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在些基础上,又先后举办了五期临终关怀讲习班。其中包括两期“中美临终心理关怀研习班”和“中英临终关怀研习班”、“93北京临终关怀国际研习班”等,并在天津、北京、西安、武汉、唐山、青岛、烟台、庐山等地举办临终关怀学术报告会或临终关怀系列讲座,先后有近2000名从事医疗、护理、心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参加,从而促成了临终关怀事业队伍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1992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天津医学院与美国东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学会联合在天津举办“首届东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卫生部长陈敏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对临终关怀事业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次会议应载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册。卫生部决定将其纳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国际研讨会之后,临终关怀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很多省市建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993年5月,在山东烟台市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5年5月,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6年3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并经多年筹备,创刊《临终关怀杂志》,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临床实践方面,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各地都纷纷因地制宜地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目前办得较好的有:天津的临终关怀机构,除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外,还有肿瘤医院、肺科医院、民族医院、靖江医院等附设的临终关怀病房,鹤童公寓等。

北京的临终关怀机构比较著名的是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和松堂医院。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是北京第一家由卫生局批准的老年关怀医院,有40张床位,收住多种心脑血管病人,癌症晚期病人,医护力量雄厚,提供24小时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松堂医院的特点是护士与病人同住一病房,使病人昼夜得到护理,并得到学校及宗教界等志愿者的服务。

上海的临终关怀机构,在上海市退休职工管委会的领导下,发展了几十家,以南汇护理院最为突出。现有床位80张,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临终关怀机构。

南京鼓楼安怀医院是一座社会办医性质的临终关怀院,护理人员注重对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并妥善地协助料理死者的后事,使家属感到满意。许多医院给予物质上的帮助,鼓楼区政府还筹建了一所能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临终关怀院。

浙江义鸟市关怀护理医院是一所以临终关怀为主,重点收治中、晚期癌症患者,兼收高龄老年人,老年性痴呆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残疾、瘫痪病人,是第一家由个人出资创办的临终关怀院,并得到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指定为享受公费医疗的定点单位之一。

沈阳的临终关怀机构主要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收治临终病人近900人。

临终关怀活动在香港亦发展势头良好,1982年在香港天主教医院首先开始了临终服务。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善终服务活动。1987年7月,香港创立了善终服务会,1988年为推动期,1991年为稳定期,1992年为拓展期。就亚洲地区来说,除日本在70年代即开展此项运动,其次则属香港。据1997年统计,香港临终关怀中90%为癌症病人,45%死于癌症的病人获得善终服务。在香港,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被称为“握手护士”、“握手姑娘”而倍受尊重。1990年3月台北马偕医院建立了第一幢临终关怀安宁病房。同时,多次举办临终关怀研讨会。

总之,我国临终关怀临床实践服务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几千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全科医师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的继续教育系列中亦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事业无论在中国大陆、香港或是台湾,也必取得更大的进展。更多的护理人员将充分发挥爱心与技能投入并从事到这一新的护理领域中来。

(二)社区护理

19世纪30年代初,西方各国进入工业时代,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集中,造成资源匮乏,国民生活条件和健康状况日趋恶化。在此形势下,英国政府开始认识到社会及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实施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卫生法》。1895年,英国的维廉拉斯本开创了家庭护理活动。现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在其护理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环境及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认为护理不应只在医院进行,要通过社区组织开展预防医学工作,她提出了公共卫生护理的思想,并于1862年开始在利物浦皇家医院护士学校培养从事公共卫生护理的地区护士。19世纪30年代末,由于统计学资料显示母婴死亡率明显高的缘故,美国开始意识到院前及院后护理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完善社区护理的概念。1877年纽约市首先开始访视护理活动,1885年开始有家庭访视护士。19世纪,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家庭访视护理组织和活动。

本世纪初,由于各国的社会动荡和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瘟疫流行,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环境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西方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家庭访视护理,并逐步发展、完善为有组织的社区护理活动。社区护理教育被正式列入护理教育课程,美国于1910年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护理教育课程中涉及社区护理概念,其他各国也开展了相应的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和训练社区护理所需人才。社区护理在世纪80至9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护士的社区护理教育已与其他教育同步进行,并有专门的社区护理教育及训练课程培养社区护士,使其能够独立胜任社区护理工作。美国已制定家庭护理有关法规,英、美等国规定,凡欲从事社区护理工作者,必须先以注册护士身份参加临床工作后,再经专门社区护理课程训练者方可申请执行执照,以确保社区护士素质和社区护理质量。

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家庭病床有了广泛的发展,各级医院、街道卫生院、部队、工矿医院相继开设了各种类型的家庭病床。家庭病床成为社区护理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83年全国有14个省市自治区开设了家庭病床,共收治病人20万人之多。在家庭病床开设中,护士占一定比例,并担负重要任务。

???? 地段医院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形式,在农村已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初级卫生保健网;城市则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初级卫生保健网,地段保健隶属各大医院。由于护士短缺,农村社区护理工作大多由医生(士)承担,城市社区护理则主要由各单位预防科承担。建国以来,家庭医疗主要由地区保健组织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近年来各大医院虽陆续设立家庭病床,但家庭访视多由医师负责。天津市已有一大批医生走出医院、走向社区,开展社区家庭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近年来,特别是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以来,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部分城市蓬勃的开展起来。

????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社区护理的重要性逐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护理界所关注,各地纷纷武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及社区护理活动的探讨。为适应社区护理需求,卫生部于1993年11月对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作了调整,增设人文科学和预防保健等内容;部分大专院校也在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中增设了社会护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及社区护理等相关课程。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把培养全科护士列为争创全国一流卫生中专重大举措之一。选择开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较好的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医院作为教学基地。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会议”;在“5·12”中华护理学会座谈会上,林菊英先生倡导要发展家庭护理,老人护理及社区护理,要求护士把在家庭和社区中照顾妇婴、老人和慢性病人的工作开展起来。1998年国际护士会提出的护士节主题为“携手共促社区保健”与我国护士的发展方向和开展项目极为一致。

???? 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工作存在如下问题:(1)政府及政策支持不足,经费困难:限于经济条件,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存在诸多困难。如:上门服务交通工具欠缺,通讯设备欠佳,造成与社区人群联系不便,对社区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要广泛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香港社区护理在最近二十年得以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资助。也得益于政府关于全面推广社区护理工作的决定。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机构尚难以得到大型慈善组织或有关人士的大力捐助,限于国力,也难以由政府拨巨款资助,但通过某些政策倾斜可以使社区护理机构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健康保健服务。

???? (2)缺乏社区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当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条件不同,各地发展尚不平衡,各种服务和技术操作质量标准不一致,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与不尽相同。如何保证社区护理质量,确保病人达到最佳功能状态,全国及各省市均无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更无有关法规来规范社区护理工作。

???? (3)缺乏社区护理组织的宏观调控:社区护理组织对社区护理工作具有组织、协调、指导及管理的职能。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立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社区护理组织,以争取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组织并协调社区护理工作,制定社区护理质量控制标准,提高社区护理质量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香港社区护理在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和社区护理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工作,各社区护理机构能够团结一致,经常保持密切联系,互相交流、不断改进和推行社区护理工作。通过近30年的努力,全港社区护理已形成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网络系统。

???? (4)缺乏社区护理专门课程培训及专门人才:虽然我国部分中专及高级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护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及社区护理等有关课程,但尚无社区护理专门课程培训专门的社区护士,也无统一的社区护士执业资格要求。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大多由离、退休护士或一些高年资护士承担,她们对社区护理工作充满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为社区居民解决了不少健康问题。但她们均未接受过正规的社区护理训练,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中难度较大,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卫生部长陈敏章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区护士培训,特别是家庭护理培训,培养社区护理队伍……”。

???? 总之,社区护理是护理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是社会发展、科技腾飞以及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产物,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社区护理发展很不平衡。我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对社区护理日益关注,各级院校和医疗机构纷纷进行了社区护理的探索工作。但限于国力,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尚处于小范围的探索和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尚有不足,需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为增进人类的健康而奋斗!|

???? (三)老年护理

???? 20世纪20年代在国外开始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老年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出现老年护理教育计划和教科书,从此老年护理学在国外不断发展。

????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实际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1994年止,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9.8%约占全世界老年人中的20%;同时,中国也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现在开始到21世纪30年代,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为17.65%,将成为超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医疗强身、养生活动已有3000多年历史,但作为现代科学研究,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研究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比起国际老年学发展,我国起步并不算晚,但此后不久的十年浩动刚刚萌芽的幼苗被杀,直到1977年拨乱反正后,才得以新生,随着老年医学与老年生物学的复苏,老年心理学和老年社会学等也因客观形势的发展及人口老化趋势应运而生。

???? 中国老年护理学由于长期以来被划入成人护理学范围,加上十年动乱所致护理事业的停滞与倒退,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学的发展。直到1977年后老年护理得以再一次复生,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老年工作十分关注,在加强领导、人力配备、政策指引、机构发展、国内外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卫生部、民政部、国家科委以及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成立了中国老龄问题委员会、建立了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研究机构,促进了我国老年学的发展,老年护理也随之提到我国护理工作的正式议事日程。老年科护士的责任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运用老年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活适应等科学知识来提供护理服务以满足老人群体特殊需求,同时还要指导和教育其他照顾老年人的工作人员。从1977年至今中国老年护理体系的雏形是:医院的老年人护理,如综合性医院设的老年病科:主要以专科系统划分病区,按专科管理病人。此外,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设立。如按病情分阶段管理划分病区,即:急性阶段—加强治疗护理;恢复阶段—加强康复护理;慢性阶段—加强生活护理;终末阶段—加强以心理护理及家属护理为主的临终关怀。同时老年护理医院的的设立也适应了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其主要工作包括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终末关怀等。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很发达,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起步较晚。从1984年起,北京、湖南、上海广州等相继成立了老年病医院,沿海城市的一些街道还成立了老年护理中心,对管理区域内的高龄病残。孤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建立家庭病床,对老年重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巡回医疗咨询,老人可优先入院及受到治疗,护理一条龙和临终关怀服务。广西南宁市成立了老年护理中心,为老年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及陪视的全程护理服务,并把护理服务推向社会,走进每个有需求的家庭。

???? “中国红士字会东方老年中心医院”。不仅医疗设备先进,房间设施也较完善,方便老人及家属。

???? 广州的老年病专科医院还设有康复区、达到了治疗、康复、护理全程服务。

???? 另外有些县医院还开设了老年病房和诊室,有些乡镇卫生院购买了专门设备,配备专人,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了体格检查,建立健康卡片。

???? 我国到2000年,有条件的大城市将设立老年病医院、老年人护理院或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地(市)、县(市)医院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病专科门诊,街道和乡镇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医疗站,广泛建立老年家庭病床,送医上门。

???? 南京主要为老人服务的“家庭病床”,不仅使患者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便利,又可得到像医院一样的专业治疗,如拍X光片、血液检查、B超都可在家庭进行。

???? 天津市在原鹤童老年公寓的基础上成立了老人护理院,由原天津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王桂英担任院长。护理院以高龄老人及久病不愈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为主要收住对象。其他老年机构,如老年疗养院,为孤寡老人建立的养老所、敬老院;以及最近刚兴起的老年公寓等,护理工作在这些机构中重要的位置。据1991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家庭病床60.8万床,其中81.2%为老年人占用。

???? 研究老年人生活功能(自我照顾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维持老年人生活自立的对策,以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心理护理需求、老年疾病特点及老年人终末期护理以及新的老年护理模式等,皆是老年护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 1997年度,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在中国大陆率先进行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其中着重分析了成都地区1000名老年人生活功能、社会角色功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建立维持老年人生活功能的自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QOL)的对策而提供理论依据,并希望这一探索性研究能起到抛转引玉的作用。

???? 本世纪末我国将全面成为“老年型”国家,为了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专家反复论证,国家科委批准“九五”期间将老年疾病的防治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也于1995年12月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老年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抽出老年卫生工作对策。近年来,老年专科护理书籍陆续出现,比如《老年骨科护理学》、《老年中医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

???? 不能否认,我国老年护理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查阅1977年至今十年间的护理文献,以老年护理为主题的文章不到100篇,而且绝大部分为老年护理经验、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等,对于老年护理学的前瞻性研究几乎是空白。面对老年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老年护理学应具备超前意识。注意加强相关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使护理工作能够及时适应新时期的变化,满足老年护理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卫生事业的需求。

???? (四)康复护理

????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康复是指综合地和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措施,对残疾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减经致残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尽量提高其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参加社会活动。

???? 康复护理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利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训练,努力挖掘残疾者心理上,躯体上的自立能力,为回归社会做准备。

???? 康复护士的基本职能包括:保存生命,减轻病痛和促进康复三个方面。近年来,我国从事康复护理的广大护理人员正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用高度同情心、责任心服务于患者。

???? 现代康复医学是20世纪的产物,它的确立起源于两次世界大战,大量伤兵进行康复的实践和经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损伤的增多,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社会残疾人口相应增加,客观的需要推动了康复医学有较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神经生理学、行为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进步,用于功能检查和康复的新仪器不断涌现,使康复医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 80年代,我国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和我国传统康复医学结合,促进了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蓬勃发展。1983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成立,同年,卫生部发出文件要求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开设康复医学课程。1987年10月,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各地相继建设起一批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康复医学门诊,向残疾者、慢性病者和老年病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据1992年的资料,中国康复医学会已设有康复医学教育,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康复工程、老年病康复等13个二级专业学会,23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分会。

???? 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的努力,1984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康复医学专著《康复医学》,1986年2月创办了《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88年我国目前最大一套共有93分卷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出版了《康复医学》分卷。此后,《健康报》、《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大众医学》、《康复》等杂志,也成为康复医学工作者交流经验,辛勤耕耘的重要领域。」

???? 1989年12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对不同等级的综合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了相应的康复医疗业务,抽调临床护士担负起康复护士的工作。1993年3月上海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所中西医综合康复研究所。

???? 为了落实《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卫生部发出通知指出:“现代医学的内容分为预防、治疗、康复三个方面,医学生应对康复医学有一定了除,因此有必要在高等医学院增设康复医学课程,时数不超过40学时,可为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请各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并且也要求在中等卫生学校和护士学校开设康复医学讲座。1990年8月卫生部医政司下发《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其中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士(师)、物理治疗士(师)、作业治疗士(师)的培养及教学计划,为逐步形成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康复护理只有十余年的历史,对其学科研究范畴尚无统一认识。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1987年6月11日~15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康复协会举办“康复护理研究会”成立大会,聘请林菊英为名誉理事长,蔡藕珍任理事长,大会进行了康复护理方面的学术交流。该研究会旨在致力康复护理研究,是全国康复护理工作者的学术团体。

康复护理教育近年来刚刚起步,国内至今尚没有一所高等医学院校或中等卫护)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只有少数几所卫(护)校开设了康复护理课程。康复护理是一门新的课程,至今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据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医院介绍,目前所开康复护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康复护理概念康复护理技术、康复功能评估、常见疾患的康复护理。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课、示教、课堂实习,医院康复科见习等。

我国对康复护理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病人康复的工作中。查阅1977年至今的护理文献,以康复护理为主题的文章不多,且多为护理体会和经验总结,90年代以后《中华护理杂志》、《实用护理杂志》等有关康复护理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至今还没有有关康复护理的专著问世,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全国护理界最受欢迎的书籍《中华护理全书》中有康复护理的章节。1997年4月新版《新编护理学》也增添了康复护理的内容,对康复护理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工作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医学与护理的新领域。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护理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护理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二、专科护理成就卓然

70年代后,专科护理随着医疗分科越来越细应运而生。中华护理学会及各省、市分会根据专科护理发展的情况和趋势,适时扩大并增设了专科护理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对相应科目的指导与管理。

中华护理学会在原有护理专业委员会的基础上,于1989年增设肿瘤护理、精神病护理、传染病护理、口腔护理等专业委员会。1992年又增设了五官科护理和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学会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专科护理培训班,邀请国内外护理专家和教师授课,组织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论及经验,了解和掌握各专科最新动态。各专业委员会也发挥各自的业务专长,通过召开各种不同内容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及专科护理培训班,介绍和交流护理新技术、新业务、新理论,达到提高专科护理水平,解决本专业疑难问题的目的。专科护理理论与实践在深度与高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内科护理

70年代前,内科护理的模式是以疾病护理为主,对病人机械地执行医嘱、治疗及护理操作,不外乎输液、注射、发药……没有突出不同的疾病各自不同的护理特点,以致内科疾病护理方式雷同。

80年代,《内科护理学》分为呼吸、循环、消化、肾病、血液、内分泌、神经、理化因素疾病、传染病、皮肤病十大系统,并详细地介绍了各系统的解剖、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处理。而护理内容则微乎其微。

90年代,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蓬勃发展,与国际先进护理模式接轨的呼声日高。内科护理逐渐由疾病护理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990年,在《内科护理学》的课程中引入了基本需要层次论和护理程序。这两项新内容的增设,使得内科护理学教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各医学院校及开展了整体护理规模较大的医院,在护理内容上增加了各种疾病的主要护理诊断,相关因素的分析和护理措施,并逐步规范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部分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及省级医院也对内科疾病引起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的有关护理问题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了尝试。如:试用行为特征分析量表或心理评估量表,确定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寻找引起的原因及选择相应护理措施;焦虑、抑郁量表评估病人是否存在焦虑。对各专科新技术的开展,以及相应的护理内容进行了培训。如:经皮穿刺未闭动脉导管(PDA)栓塞术这一近年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方法;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护理的建立;光量子血疗应用的护理;心导管、射频消融术及起搏器的安置等手术的配合及护理;;老年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的引入

内科护理随着护理事业发展的大气候,走向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为病人提供身心及社会文化需要的系统化的整体护理。对陈旧的、传统的观念进行了更新,将疾病、护理程序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护理方式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从而代替了传统的单一的疾病护理。

(二)外科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外科护理工作范围与形式不断扩大和变化。在与其他学科彼此促进、交叉和重叠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外科学和外科护理学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对护理工作者提出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近年来,心血管外科护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从40年代初开展的动脉导管结扎术的护理,到50、60、70年代相继开展的二尖瓣扩张分离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观察,以及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成功进行的心脏移植,以及心脏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护、各种辅助循环、体外膜肺等新技术的开展,同时,先进护理仪器的引进与应用,加快促进了心血管外科护理模式及内容与国际护理进一步接轨。

器官移植在我国起步较晚,70年代后期则有了较大的进展,90年代初近百家医院开展了肾移植手术。病例已过万计,目前,每年约有2000例病人接受肾移植术,居亚洲各国之冠。在肾移植手术护理实践中,我国护理工作者总结出一整套科学、规范并成熟的经验,显示出较高的护理水准。肝移植、心肺移植的相继开展,胰腺、甲状旁腺、脾移植等已在临床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与之相随的手术室护理范围有了很大扩展,并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移植病房的无菌管理,术后排斥反应的观察,以及病人心理适应等诸多课题,使护理科研跃上更高层次。断肢再植、拇指乃至全手再造与功能重建以及手外科护理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人工关节置换使许多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其功能训练给护士提出了新的课题。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计分法的运用,使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更为精确,并符合实际。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以及神经外科监护室各种仪器的不断更新,使护理质量与水准显著提高。此外,精湛的围手术期护理,使外科医生敢于扩大手术适应证,低于2公斤的早产儿或耄耋老者进行手术治疗已不鲜见。

1980年,协和外科医生赴法国学习危重病医学,回国后,在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ICU病房(Intensivecareunit)国内有译为”加强治疗“,也有称为”重症监护“,当时只有一张床,不要说外界,就连自己医院的医护人员也不理解这是在干什么?!从别的科”请“来危重病人进行治疗,晚上,医护人员就睡在病人床旁的垫子上,日夜监护着病人,不足两年,ICU使危重病人起死回生的业绩令人耳目一新,内、外、妇、儿各科都愿把一些术前术后濒危的病人送到ICU”加强支持“一番。此后不久,ICU遍及全国各地医院。ICU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及经验丰富的重症监护人才,丰富了现代护理学的内容,拓展和提高了现代护理领域及层次,在现代化医院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妇产科护理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保健的需求越来迫切“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对孕产妇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妇女提供护理咨询服务,使孕产妇安全渡过妊娠期,使新生儿得到最佳的护理,保障了母婴健康,降低了母婴发病率和死亡率。

产前诊断的开展,为提高围产儿的保健水平提供了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也拓展了护士的知识面,为优生优育提供了更科学更客观的依据。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相适应,在宣传计划生育,普及有关科学知识中护士做了大量的工作。

母乳喂养是我国的优良传统,60年代开始受世界潮流的影响,我国母乳喂养率逐渐下降。WHO为促进我国母乳喂养,与卫生部联合召开了母乳喂养研讨会,介绍了国外母乳喂养情况和科技动态。为使我国2000年纯母乳喂养率达到85%,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创建爱婴医院活动,将促进母乳喂养工作纳入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日程和各级医院的重要工作。以WHO和世界儿童基金会联合制定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为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母乳喂养深入人心,改革了不合理的产婴制度,产妇的就医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母婴健康教育的开展,卫生知识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普及,使每个孕产妇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护士在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工作中成为中坚力量。母婴同室将医生护士的工作直接置于产妇及社会的监督之下,促进了产科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了人口素质。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电视腹胎镜和显微外科手术应用于不孕症,输卵管吻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妇科手术方式和器械的改进,对妇女因手术造成的损害大大减少。向病人宣教医学知识,检验的正常值及意义,饮食及生活注意事项,提高了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70年代由英国学者成功的开展了“试管婴儿”科研,导致了一系列助育技术产生,(称“助育疗法”简称ART)。80年代中期,我国开展“试管婴儿”的研究工作,迄今已有多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助育疗法的应用,拓宽了护理的知识领域,助育疗法中所涉及的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不言而喻护士在这个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照射中最佳护眼材料的选择以及无痛分娩等均列入专科护理研究课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我国政府批准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这一具有指导性文件中,提出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降低50%以上,使母乳喂养率达到80%以上,农村产妇住院分娩率大于80%,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新法接生率达到95%以上,相信护理工作者在实施和达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优势,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儿科及其他学科护理

儿科护理包涵了儿童各期的疾病防治、成长保健、重症抢救,以及心理卫生中的健康教育。儿科护理工作者在预防疾病,保护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全面了解儿童社会心理和健康状况,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儿童的心理行为保健的服务及需求,提到更高层次。儿科的重症监护,儿童心理护理研究,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治疗小儿尿路结石的观察护理,先天巨结肠低压灌肠的临床观察以及现代护理技术与整体护理模式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成果。

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开展了以心理护理为重点的整体护理,着眼于病人的个性特点和全面需要,并对精神病人实施了“开放管理‘等治疗举措,收到良好效果。

中医护理工作者初步总结出一套以辨证施护为特色的中医临床护理程序,为中医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展开了新的一页。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和成就,令人激奋,我们将这些发展和成就概括为十个方面:

1.截至1998年底我国已拥有一支121.88万人的庞大的护理专业队伍;

2.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

3.以重症监护技术为代表的临床专科护理技术的全面发展;

4.护理科研学术气氛的空前活跃;

5.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不断引进,发展形成了责任制护理、护理诊断、护理程序、整体护理等现代护理新概念;

6.护士管理条例的实施、计算机的应用所带来的护理管理水平的提高;

7.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等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8.大量护理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不断增加着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9.护理国际交往的增多,加快了我国护理工作与国际接轨的步代;

10.护士节、护士津贴、护士职称系列的设立所带来的护理人员社会地位的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变化是深刻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护理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还很低,专科护理技术的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护理科研写作还有待开掘深度,护理诊断,整体护理还远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应用,护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管理、护理新深学科等的发展尚未成熟,我们与国际护理接轨的工作还刚刚起步,绝大多数护理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些差距,正是我们在走向21世纪过程中所要努力缩小的。

展望21世纪,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临近,以及人口构成和病因,疾病谱的变化,将使护士和护理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这些发展主要包括;护士将成为实现WHO“2000年人人健康”目标的主要力量;护士将成为向个体、家庭及社会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护士将为危重症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等。而在这些发展中,护士必须和医生、营养师、药剂师等其他健康保健人员紧密合作,并成为他们平等的合作者。因此,21世纪对于每一个护理工作者都将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健康教育有能力、熟练处理危重和复杂病人的能力。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护理以及她的每一个工作者,既面临着挑战,又充满着机遇,正像我们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成就时所产生的自豪和骄傲一样,对未来必须充满信心而最重要提勤奋努力,长思进取。

(朱明霞霍杰刘燕萍成翼娟胡秀英陆以佳李晓玲马章淳吴育萍蒋晓莲)

三、中国护士荣获南丁格尔奖章者简介

(一)南丁格尔奖章简介

1912年,即南丁格尔逝世后第二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九届红十字国际大会上,正式确定颁发南丁格尔奖章。南丁格尔奖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的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这项以护理界楷模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命名的国际红十字优秀护士奖章;是为表彰志愿献身护理事业和护理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世界各国优秀的护理工作者所设。按照现行的奖章条例,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对获奖章条件要求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授予毕业护士和志愿助手;她们是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或红会附属医护机构的积极分子或定期支持者;她在战时或平时,以特别的勇气和献身精神为伤、病、残疾人员或为健康受到威胁的人员服务,因而建立了优异的功绩;对从事积极救护而献身的上述人员中亦可在死后追赠奖章。“此外还规定只有女候选人才符合条件,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最多颁发50枚奖章。如遇战争等非常情况而不能按期颁发时,可以向后推延。但下次颁发奖章的数目,不能超过正常几次应该颁发的总数。颁发奖章的具体工作由设在日内瓦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执行,按照章程规定,获奖章名单公布后,要在当年举行隆重授奖仪式;由国家领导人或该国红十字会会长亲自颁发奖章,并广泛进行宣传,以鼓舞广大护理人员。

自南丁格尔奖章设立以来,先后向各国护理人员颁发了37次奖章,(第37届时全世界已有1159名优秀护士获奖)我国从1983年开始参加第29届南丁格尔奖评选活动,目前已有25名优秀护士获此殊荣。

四、中国护理科技进步奖的建立与科技成果

(一)护理科技进步奖的建立

中国护理科技进步奖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为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同时为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为鼓励全国护理人员勇于向科学进军,同时为表彰护理科技工作中的卓有成效者,1991年10月第二十一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作出建立“护理科技进步桨”的决定。于1992年6月向各省、市、自治区护理学会发布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评选办法”的通知,并确定每二年评选一次。因中国科协颁发的“青年科技奖”为每逢双年评选一次之故,为便于在护理人员中发掘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同时有更多的人选向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推荐,故中华护理学会将“护理科技进步奖”定为每逢单数年“5.12”国际护士节颁奖,由中华护理学会颁发证书,中国振兴护理事业基金会发给奖杯和奖金。

1(二)护理科技进步奖的宗旨与评选办法

设立护理科技进步奖的宗旨是:促进护理人才成长,表彰政治思想好,科学道德学风好,能刻苦钻研业务,在各项护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在同行中可为榜样的护理学会会员、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评选标准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护理专业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优秀的科学道德、学风、并在业务工作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1.积极开展科研,在学术上提出新观点,科研设计严密,方法资料可靠,数据处理分析恰当,论文发表后被公认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2.在护理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会工作实践中勇于创新、积极开展技术革新,革新成果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康复,加速护理人才培养和完善学科理论。经推广应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评奖在全国各地开展表彰鼓励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护理学会组织专家评议后推荐报送中华护理学会,由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审核评定,确定获奖等级和数额,经常务理事会批准颁布。

(三)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概况(1~3届)

1.1993年4月21日~23日,中华护理学会首届护理科技进步奖颂奖暨成果报告会在北京召开。24个省市的86名代表参加了颁奖大会。国家卫生部、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以及中华护理学会的领导到会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奖杯及奖金。

卫生部科技司肖梓仁司长在讲话中希望各级领导重视护理科研工作,给予投入和支持。对此,代表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曾熙媛,严渭然公别在开幕式及闭幕式上讲话。

首届护理科技进步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包括了1979~1992年期间护理领域中的科研成果,是我国护理领域优秀护理科技成果一次比较集中的展示,同时也反映了目前的护理学术水平。大会共收到22个省市护理护理学会推荐的科技94项,经学会专家评审组评选出获奖成果31项。其中,一等级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31项获奖成果中,专科护理技术11项,占35.5%理论研究或专著,临床实验研究及仪器设备革新各6项,各占19.5%。个人取得多项成果有2项,占6%。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2岁。部队系统7项,占23%,中医系统8项,占16%。

副理事长严渭然在讲话中建议各省市护理学地将此列入议事日程,每逢双年在所属范围内进行自下而上的选拔。严格按评奖程序和要求做好推荐工作,使这一活动,真正达到推动我国护理科技进步的目的。同时,中华护理学会开办的中华护理科技咨询开发公司亦将做好企业与研制者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

2、1995年月10月31日~11月4日,第二届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会于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276人,其中,获奖代表43人,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江苏省政协、科协、卫生厅、医学会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曾熙媛报告了第二届全国护理科技进步奖产生的经过及根据“护理科技进步奖评选标准”评选出44项获奖项目的情况。部分获奖者在大会中进行了学术交流。

从这次评选的结果看出我国护理科研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显示了科研组织管理工作与科研能力以及护理学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会议向获得第二届护理科技进步奖的代表颁发了奖牌、奖状及奖金。

(注:颁奖会与中华护理学会第22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召开)

3、1997年10月11日~14日,第三届中国护理科技进步奖颁奖会于北京召开。参会代表93人,其中获护理科技进步奖代表48人。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中国科协学会部部长马阳等到会做了重要讲话。中华护理学会曾熙媛理事长致开幕词,中华护理学会秘书长王春生作关于“第三届护理科技进步奖评审情况总结”报告。

本届大会共收到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科技成果96项。经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专家评审,选出获奖成果48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项。获奖成果内容为:临床专科护理24项,占50%,基础护理5项,占10.4%,教育5项,占10.4%,整体护理5项,占10.4%,院内感染3项,占6.3%,管理3项,占6.3%,中医护理2项占4.2%,器具改革1项,占2%。

上海市护理学会,福建省护理学会荣获本届大会新增设的组织奖。

这次大会的获奖成果,显示了我国当前的护理学术水平及其成就,同时也是近两年来护理战线上优秀科技成果的一次大检阅。由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向获奖者颁奖。

(注:颁奖会与中华护理学会第22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地同时召开)

(四)其他获奖概况

1987年9月11日,中国科团体三届六次常委会决定设立青年科技奖。该奖是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亦是中国科协设立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奖。它是从中国科学技术群众团体的角度促进人才成长,表彰在科学技术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思想和科学道德好,在青年同行中可为榜样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不超过100名,并制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条例(试行)》。

1988年9月,中国科协首届青年科技颁奖仪式在北京中南海怀堂举行。获奖者94名,郑州铁路中心医院护士高春香为护理界第一位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988年9月,中国科协在召开学术年会,有四名护理工作者宣读了论文。

1991年4月27日,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次“周培源国际科技交流基金”颁奖仪式,该奖是为表彰在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中,为加强我国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交流与合作做出较大贡献的科技人员而设。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林菊英荣获二等奖。

1992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8000多篇,其中护理学科论文300多篇,由中国科协组织的审稿组精选了4篇护理论文进行宣读。

1993年10月,中华护理学会推荐的魏华、刘素珍两位青年护士在卫生部、中国科协、健康报社、总后卫生部联合主办的中青年科技之星大会上被授予“护理技术之星”光荣称号。

1996年5月27日~31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重开幕。我国所理界共有7名代表会议,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部曾熙媛当选为中国科协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96年12月9日,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刘炎玲荣获白求恩奖章,这是目前我国护理界唯一的获得者。

五.中国护理期刊与报刊

(一)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作为国内主要的护理刊物,为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它及时反映了我国护理事业的成就,同时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护理学科的兴衰。该刊始终遵循着“提高护理人员思想水平,教育护理工作者热爱本职工作,本着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推动护理学科向前发展”的办刊初衷,从1954年创刊至今。《中华护理杂志》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开创时期(1954年5月~1960年7月)

中华护士学会为适应全国医疗机构迅猛发展及护士队伍不断壮大的形势,于1953年10月~1954年2月编印了两期内部发行的《护士通讯》以帮助护士学习。1954年5月1日在《护士通讯》的基础上,正式创刊《护理杂志》。定为季刊,每期42页。向全国发行。自1955年起改为双月刊,每期增至48页。1960年10月因纸张困难等多种原因,办刊困难,刊出4期后即暂时停刊。1954年~1960年,《护理杂志》出刊37期,共刊出各类文稿1016篇(其中译文41篇)封面更换过3次,印数从每期3万5千余册增至4万5千余册。当时编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常务编委15人。

2.逐步完善和发展时期(1963年7月~1966年6月)

《护理杂志》随着整个国家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于1963年5月复刊,为双月刊。每期仍为48页。1963年共出4期。1964年每期增至64页,1966年又压缩至56页,共出刊4期。1966年“文革”开始,杂志再次被迫停刊,1963~1966年《护理杂志》共出刊20期,杂志每期的发行量已突破12万册。1964年调整并扩大了编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5人、编委38人。在栏目设置,版面设计、文章质量、信息范围以及杂志的整体水平上都有较大的进步。

3.“文革”后复刊整顿时期(1977年9月~1982年12月)

1977年9月出版了文革后复刊的第1期。当时定为季刊,每期48页。自1979年7月开始改为又月刊,本阶段共出刊29期,每期发行量17万册左右,最高时达19万册。

复刊后的栏目逐步固定,1979年第1期公布了杂志复刊后重新组织的编委会委员名单,计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6人、编委51人、编委会成员共58人。1980年又对编委会成员作了部分调整,增加副总编辑1人、编委2人,总计成员为61人。组成复刊后的第一届全国编委会。1980年《护理杂志》第3期开始对国外公开发行。1981年更改刊名《中华护理杂志》,1981年第2期开始增加重点文章的英文标题,以便于与国外交流。

4.巩固与提高时期(1983年以后)

1983年,《中华护理杂志》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统一规格更改封面,正式纳入中华医学杂志系列,并增补卷号,每期扩大版面至64面。1986年7月开始改为月刊。由于编辑力量变动,各年度版面略有调整,1987年压缩为48页,1988年增至64页,1990年必为56页,1991年又压缩至48页,至1993年恢复64页。并对编委成员作了部分调整,设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7人,编委53人,编委会成员共61人。后增至65人。编委覆盖面遍及全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

1991年,为进一步保证杂志质量,加强编辑人员的责任心,在期刊上刊登了每期责任编辑的姓名。1993年,杂志扩充了版面,充实了“论著”、“护理科研”、“护理管理”、“专科护理”等栏目。1994年第4期开始增设中、英文关键词,第78期增设中、英文摘要。

1994年《中华护理杂志》创刊40周年,40年来杂志共出刊29卷202期,发行1700多万册。1990年开始,《杂志》已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用户中文科技期刊,1992年获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1993年被首批选定为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收录期刊,并成为中国科协国际部向国外有关组织推荐的中文期刊;1986年~1994年被美国的IM医学索引及CD-RDM光盘数据库收录《中华护理杂志》刊文597篇,还被权威期刊机构列为我国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

(二)其他护理杂志与报刊

1.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创刊于1980年。由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由于办刊人力和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89年停刊并交回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所。1990年吉林省再度筹备接办,1991年正式复刊,双月刊。1999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16开本。编辑部设于吉林省长春市建政路15号。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为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主办,吉林省医学期刊社承办、深圳市人民医院协办的国家级专业性护理情报刊物。面向全国各级护理工作者,以传递国外护理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推动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为宗旨。办刊原则是结合国情,以前瞻性和实用性为主,重点放在指导性上。在引进国外护理理论与技术的同时,介绍医学及其他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为护理工作引进、吸收和利用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现代护理技术铺路架桥。该刊以传递信息快、覆盖知识面广、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促进知识更新为特点,设有综述,编译和文摘三个栏目,不定期开设“国外考察报告”、“学习园地”、国外新书介绍“等栏目。具体内容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精神科护理、医院感染控制以及心理护理、家庭护理、社区护理、病人教育和临终护理等。

编委会分布全国各地近百人。刊物订户由接办时的三千册上升至1万册。

2.实用护理杂志

《实用护理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卫生部医政司主办的国家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编辑部于1984年9月成立,地址在大连市南石道街丙寅巷3号。创刊号于1985年1月。大16开64页。至今已出版了14卷166期,收稿件14万余篇,刊登6589篇文章。

《实用护理杂志》办刊宗旨为:突出实用,面向基层。传递护理学术信息,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促进护理专业发展。主要栏目:护理研究、专科护理、基础护理、经验教训、护理查房、营养与护理、药物与护理、心理护理、护理伦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见闻、护理人物、讲座、综述、调查分析、护理热点、争鸣园地、写作辅导等。该杂志拥有稳定的作者队伍及5万热心的读者群,并有相对固定的编委队伍,均为护理界和医学界专家名人(从创刊至今有150多人进入编委会)现任编委会有常务编委24人,编委73人。编辑部共有7名编辑、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实用护理杂志》主要通过邮局发行,亦有少量自办发行。1997年发行册数72万册,总发行册数1344万册。在办好刊物的同时,编辑部的同志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如每年12期刊登选票评选本年度优秀论文,在全国公开招聘特约通讯员,每年召开3~4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出版书籍、增刊、撰写学术论文、承揽广告、扩大发行。从1996年开始,每年第9期以彩色插页加大杂志宣传力度。该杂志积极与国际接轨,目前已进步国际互联网(因特网),网址:yizhe@dalian、net

3.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杂志》于1986年创刊,季刊,1992年改为双月刊。该刊是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同济医院几位退居二线的护理领导同志,本着为发展护理事业做点实事的精神,与护理同道一起,在校领导和全国护理前辈的支持下创办的。后改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同济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于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内。该刊宗旨是及时传递护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及新信息,交流护理研究成果及护理经验。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将临床护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探讨,既突出高、新技术并兼顾一般常见病的护理。设有:护理科研、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社区服务等栏目。每期发行量2万多册。1998年加入中国科技信息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目前,已形成网络、光盘、印刷三位一体的出版系统。

4.护士进修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创刊于1986年,由贵州省卫生厅主办,月刊,大16开,64页。编辑部设于贵州省贵阳市北路55号。创刊号的订户近7万,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以改善我国护理队伍素质,提高护理质量,根据高校护理系教学大纲组稿,以指导临床实践进修提高、知识更新、新颖实用为宗旨。所设栏目有:系列讲座、专题笔谈、晋级辅导、护理管理、护士楷模、护德修养、专科护理、经验教训、教与学、护理科研、探索创新、中医护理、护理查房、护士长札记、社区护理、国外护理、调查报告、健康教育、英语学习等栏目。

《护士进修杂志》是全国护士进修方面的独家刊物,是进修提高的一份辅导教材,面向护士、指导护士,办刊方针明确、角度新颖、针对性、可读性强。创刊以来曾多次被选为国家及省优秀科技期刊,被国家权威机构列为我国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编委64人,发行量2万余册。

5.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

《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16开本,48页。由武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编辑部设于武汉市黎黄陂路47号。

该刊为《中国医学文摘》十七个分册之一。所收文献来自国内公开发行的护理杂志和医药学杂志及学报,共298种,每年摘录其中有关基础护理、专业护理、护理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文章约1800条。每条第一期附有“引用期刊一鉴表”。条目采用文摘、简介和题录三种形式:该刊从1988年第一期起,改为作者文摘。1989年起改为双月刊,单月20日出版。发行量1万册。

6,山西护理杂志

《山西护理杂志》于1987年4月创办。季刊、内部发行,由中华护理学会山西分会和山西省汾阳高级护理学校联合主办,编辑部设于山西省汾阳高级护理学校1992年9月,改由山西护理学会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同主办。编辑部迁至山西太原解放南路85号。1994年改公开发行,为双月刊。A4幅画(大16开),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批沟通中外,普及实用、新颖有趣的栏目,有系统化整体护理专题笔谈、专家论坛理论探讨、论著、综述、成果交流、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专科护理、基础护理、临床用药、经验、论文写作辅导及外语辅导等。该刊物从1994年即走入国家学术交流的行列。1995年、1996年1997年及199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一级期刊,并得到国内外护理界人士的高度赞扬。该刊以“加强护理学术交流、提高护理质量”为宗旨。1999年出版重点为:全面报道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论及经验,促进专科护理写作模式的转变;收集护理工作奇思异想,引导开展护理科研;展示护理专家经验荟萃,及时报道国内外护理信息,真正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发行量1万余册。

7.天津护理杂志

《天津护理杂志》创刊于1993年3月30日,季刊。由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卫生局继续教育办公室和天津护理学会联合主办。编辑部地址设于天津市和平区营口道210号天津中心妇产医院。1995年获国家科委批准,转为公开发行期刊,于1997年改为双月刊。发行量1万册。

《天津护理》系护理专业学术性期刊。旨在交流护理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注重并强调科技论文的理论性,结合临床的实用性,充分体现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者的学术见解,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所设栏目有:研究与讨论、护理管理、护士长、专科护理、心理护理、教学园地、经验之谈、临终关怀、综述、革新与改进等。该刊于1996年5月派员携书参加马来西亚国际文化书展,成为参加书展中唯一的中国护理期刊,不但宣传了天津的护理工作,同时为中国护理界争得了荣誉。

《天津护理》来稿及登稿和发行的覆盖面广泛,包括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自创刊至今共发行18万7千余册,刊登稿件900余篇,共计230万字。

8.当代护士杂志

《当代护士》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卫生政策杂志社、湖南护理学会主办。1993年,改由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护理学会主办,月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发行量7万册。编辑部设于湖南省长沙市北站路16号。《当代护士》是全国第一本融女性杂志特色,护理科学与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刊物。是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前提,全面报道护理工作业绩,展示护士精神风貌,传播护理科技知识,指导护士专业学习的大型综合杂志。主要栏目有;专论、专访、护理管理论坛、热门话题、新闻人物、新闻追踪、护士长、天使风采、名人与护士、护理史话、法律顾问、病房警钟、专题讲座、珍闻轶事、新信息、天外天等。

该刊编委17人,累计发行300万册。

9.齐鲁护理杂志

《齐鲁护理杂志》由山东省卫生厅主管,于1995年3月创刊。双月刊,大16开本,80页。自办发行。是全国护理核心刊物之一。编辑部设于济南市经七路纬九路117号。主要栏目有:护理科研、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中医护理、个案护理、康复护理、社区保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基础护理、护理经验和教训、药物监护、学术讲座、国际交往、护士生活、新技术、综述、读者园地等。

10.华护信息

《华护信息》是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的面对基层、面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融学术性、知识性及信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期刊。于1993年创刊。双月刊。编辑部设于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该刊以讨论护理问题,交流护理经验为主,主要设;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摘与转载、他山之石、历史回顾、新仪器应用、护理用品研究、百花园等栏目。

11.中华护理学会。会刊

1988年9月,《中华护理学会会讯》创刊,季刊,内部发行。编辑部设于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1994年改为《中华护理学会会刊》1995年开始改为双月刊,全年6期。《会刊》是由中华护理学会主办,经《会刊》编辑部编辑、出版、发行,系我国护理界唯一报道国内护理信息的刊物。设有:国内护理广角、国外护理动态、教育园地、学会工作、友好往来、综合报道、会议征文及新书介绍等栏目。,会刊》以其内容新颖、文章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特点受到全国所理者工作者的欢迎。

12.解放军护理杂志

《解放军护理杂志》起源于50年代不定期出版的《护士与卫生员杂志。,后于1982年正式创刊为《人民军医护理专刊》,由总后卫生部主管,人民军医出版社主办,为半年刊,期发行量为17000册。1994年移至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主办,编辑部设于上海市翔殷800号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改刊名为《解放军护理杂志》,变刊期为季刊,大16开本。该刊宗旨是;以部队基层护理人员为基本读者对象,坚持普及,重视提高,紧紧围绕为部队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反映新医学模式下军队护理工作的面貌,研究军队护理学科建设,交流学术动态和临床经验,同时积极开展广泛的军地交流,介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和护理队伍建设。设有: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专科护理、护理心理、护理管理、军事护理、面向基层、专题笔谈、国外护理动态、译文摘选、中医施护、信息传递、短篇拾遗等栏目。该刊为军队护理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1997年该刊获第二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期刊奖。

13.南方护理杂志

南方护理杂志》系军队护理刊物,由总后勤部卫生部主管,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主办。1994年3月开始试刊,1995年8月正式创刊。编辑部设于广州市同和南方医院内。该刊16开48页,所设栏目;论著、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药械护理、综述、个案研究、革新、小经验、借鉴、读者、作者、编者等。《南方护理杂志》以“严格遵循党的双百”方针,以“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服务性”为宗旨,突出军地护理特色,以护理科研及介绍专科护理新业务、新技术为主,致力反映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面貌。编辑部地处环境优势,毗邻港澳,多次与港澳地区及对外进行护理刊物及学术交流,成为传递外界信息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多元文化气息浓厚成为该刊一大特色。1999年,《南方护理杂志》改为《南方护理学报》,大16开,48页,双月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

《南方护理杂志》聘请国内著名护理专家黎秀芳、王琇瑛、顾美仪、曾熙媛等7人为顾问。现有编委45人。发行量1万余册。

14.河北护理杂志

《河北护理杂志》创刊于1996年1月,季刊,由河北省卫生厅主管,河北省护理学会主办,编辑部设于石家庄市建华南大街20号河北省儿童医院内。所设栏目有;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基础护理、心理护理、药物与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护理、撰定指导、个案研究、政策法规,护理科研、中医护理、国外交流、特约稿件、综述、计算机知识、社区护理、小经验介绍,发行量1万册。该刊编委43人,特邀编委13人,特邀编辑29人,聘有顾问9人。

15.上海护理杂志

《上海护理杂志》创刊于1996年10月。由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上海市护理学会主办(上海市内部期刊准印证0106号),季刊。编辑部设于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203室。该刊为大16开,48页,主要报道临床护理实践经验,护理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护理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护理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所设栏目有: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专科护理、健康护理、传统护理、多元文化护理、心理护理、药物与护理、国际护理见闻、海外之窗、调查与分析、护士笔谈等。该刊聘顾问4人,名誉主编3人,主编1人,副主编4人,编委37人,特约编委11人,编辑部主任3人。发行量1万册。

16.黑龙江护理杂志

《黑龙江护理杂志》创刊于1995年8月,由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主管,齐齐哈尔医学院主办。编辑部设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和平243号。该杂志为公开发行,集学术性、实用性、规范性于一体的正式科技期刊。大16开本,80页,月刊。发行量为3000册。设有;护理科研、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讲座、综述、借鉴、护士生活等栏目。该杂志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各级护理工作者以传递护理工作实践护理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技术、新成果为已任,旨在促进护理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推动护理研究活动,使护理人员在研究活动中得到应用。

17.护理报

《护理报》(原《中医护理报》)正式创刊于1986年5月,是一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河南省卫生厅主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委员会、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性综合报纸。四开四版,自办发行。于1997年1月由原来每月二期改为每月四期。编辑部设于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路19号。

护理报坚持为护士服务的方向,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以宣传党的卫生工作的路线方针、宣传卫生战线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传递护理信息、传播护理知识、交流学术经验为办报宗旨。设有:信息专版、病房故事、专业博览、学术园地、文化生活、养生广角、卫生保健、国外信息等。《护理报》积极传递各地护理工作动态、不断为提高护理科研、临床地位而呼吁,为护理学科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护理报在全国各地许多医院建立起通讯网络、订阅覆盖面达边远地区的云南、新疆、内蒙、甘肃等地。1988年~1997年,护理报先后与中华护理学会等联合召开了多次大型学术活动。中华护理学会第20届会员大会上授予“学会荣誉奖”。

18.现代护理报

《现代护理报。系综合性护理专业报纸,于1994年由河北日报社创刊发行。1997年1月改由中华护理学会与河北日报社联合主办。编辑部设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东210号河北日报社。暂为半月报,每月15、30日出版,4开8版。主要内容有;重要新闻、学会工作、专业报道、教育园地、家庭与社区护理、生活天地、世界护理、艺海书苑等。同时,根据工作进展与读者需求不断调整充实版面及内容。《现代护理报》作为中华护理学会的主要宣传工具,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它以快捷、时效性强之优势,及时将国内外最新护理发展信息和经验传达给全国各地的护理工作者。并无偿向国内具有副高职称的护理工作者赠送。
 
-- 友情连接 --